听新闻
放大镜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守初心
2019-10-29 15:19:00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图为陈艳武出庭支持公诉尼日利亚团伙诈骗案。

  “陈主任,该下班了。”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办公桌上,不觉已到下班时间,而桌前的人仍在认真阅卷。听到同事的喊声,他起身站一会儿又坐下,默念着下班后办公室里更安静能多看会儿案卷。

  河南省栾川县检察院党组成员、第一检察部主任陈艳武每天都这样度过。

  办理案件有质量,26年办理的案件,没有出现一起冤假错案;扶贫帮扶最扎实,扑下身子奔波在田间地头,把每件实事做到了贫困户心坎上;百姓中间有口碑,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守初心。陈艳武在26年平凡的坚守中,书写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员额检察官的责任和担当。

  “党组成员就应该多担一份责任”

  “初心,就在平淡如常的坚守中,把组织安排的任务圆满完成,把每一起案件办准办好了,就是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检察官的初心。”采访中,陈艳武不止一次这样说。

  2018年9月,陈艳武刚调整到当时的公诉科工作,一起尼日利亚犯罪团伙针对中国人实施的诈骗犯罪案摆上了他的案头。被害人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4名犯罪嫌疑人中有3名是外国人。涉外案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情和外交事件。

  这块“难啃的骨头”,是自己去啃,还是交给别的检察官去办理?这对刚接手公诉工作不久的陈艳武是个考验。略作迟疑后,他决定还是自己来办。“身为党组成员,就应该多担一份责任,简单的案件让其他同志去办,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办理重大敏感疑难案件。”

  案件办得很漂亮:3名外籍被告人分别被法院判处三年零六个月至四年零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各并处罚金。业务交流会上,他与同志们分享办案心得:“把案件办得精准,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就是践行司法为民。”

  “案件考量检察官的良知时,要选择坚守”

  “司法不仅仅是惩治犯罪的活动,更是彰显文明的艺术。案件考量检察官的良知时,要选择坚守。”陈艳武经常与年轻干警这样交流。

  2018年4月,陈艳武接手了一起因酒后打架致人死亡的案件,被告人是本地人,被害人陈某是外地人,在栾川办事期间,因晚上喝酒与朋友发生争执,后双方在缠斗过程中陈某落入水渠溺水身亡。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衅滋事罪移送审查起诉,而阅卷后的陈艳武倾向于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是按照公安机关的意见走程序,还是改变定性按故意伤害案提起公诉?

  夜深人静,陈艳武脑海久久不能平静,被害人家属悲痛欲绝的情景不时浮现眼前。而此时,有亲戚、朋友前来说情,无形的压力让他一度很郁闷。好在院领导、同事们支持,他坚持秉公办案,栾川县检察院依法以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向法院提起公诉。经一审、二审,3名被告人分别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十年到十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栾川县城不大,办案中时不时会遇到说情、打招呼等情形,陈艳武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作为检察官,办案中一定要坚守良知、恪守法律,“有一股正气、一身骨气”。

  采访中,陈艳武提到他办理的一起非法买卖土地使用权案,群众反映强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关注。由于几名被告人是居委会主要成员,是当地有些头面的人物。受理案件后,来自各方面的说情者相继登场,有白天来办公室的,有晚上提着厚礼来家的,还有动用领导大帽子压他的,让他倍感压力,但坚守底线仍是他不变的原则。此案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为民,体现在为老百姓办的一件件实事中”

  在陈艳武看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体现在为老百姓办的一件件实事中,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上。”

  2018年5月,陈艳武办理了闫某、姬某等9人涉嫌非法制造危险物质罪一案,其中有4名犯罪嫌疑人系闫某招来的农民工。这4名农民工只干活了13天,他们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出苦力,只为能挣得一份工钱。但他们没有想到工钱没拿到一分就被抓了,直到案发,他们才知道自己帮助生产的是剧毒物质氰化钠。

  如果4名农民工按共犯被起诉,将面临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如果不按犯罪处理,公安机关能否认同?陈艳武寝食难安,反复思考。经过多次与公安机关办案人员沟通分析、释法说理,双方最后一致认为4名农民工涉嫌犯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公安机关遂将4人撤回移送审查起诉。

  在陈艳武的“亲戚”朋友中,有一家“亲戚”让他难以忘怀:陶湾镇伊滨村贫困户肖志卿是他的帮扶户,老两口60多岁,勤劳善良,吃苦能干,膝下有一子,前些年儿子患肝癌花费巨额医药费后不幸去世,不但花去了家里全部积蓄,还留下一大堆债务。

  陈艳武帮老肖家买来磨糁机让老肖家搞加工,帮他们联系客户,还用自己的工资为老肖家买来了几头猪仔,建了猪舍,买了猪饲料。老肖家院墙脱落,陈艳武把自家装修房子用剩下的墙漆拿来让老肖家用,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陈艳武都要到老肖家走走,拉拉家常,嘘寒问暖,非常亲近。几年来,他花在老肖家的钱无法统计,不但让老肖家脱了贫,还结成了“亲戚”。

  扶贫帮扶结束了,老肖这个“亲戚”没有断。“中秋节快到了,这两天准备到他家去看看。”采访时,陈艳武告诉记者。

  质朴如斯,却感人肺腑。

  (本报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白全忠 刘亚楠)

  编辑:高洁